查看原文
其他

一周回眸丨30秒了解世界航天动态

01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指挥部并参加任务的全体同志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在贺电中指出,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你们勇于挑战、追求卓越,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卓越功勋!


习近平强调,希望你们再接再厉,精心组织实施好火星巡视科学探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精心推进行星探测等航天重大工程,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观看天问一号探测器实施火星着陆情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现场宣读了习近平的贺电。


小编简评

本周最大的新闻,莫过于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火星。天问一号携“祝融号”火星车15日成功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着陆,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迈出了中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


02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

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凌晨1时许,天问一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实施降轨,机动至火星进入轨道。4时许,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历经约3小时飞行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约9分钟的减速、悬停避障和缓冲,成功软着陆于预选着陆区。两器分离约30分钟后,环绕器进行升轨,返回停泊轨道,为着陆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后续,“祝融号”火星车将依次开展对着陆点全局成像、自检、驶离着陆平台并开展巡视探测。


小编简评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计划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一次实行三步走。历史上出现很多次着陆失败,而我国能够一次成功,是对我国航天能力成长的一种肯定。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成功发射,历经了1次深空机动和4次中途修正,于2月10日,成功实施火星捕获。


03

国际社会盛赞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据国家航天局消息,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足迹,国内微博客户端“祝融”一词迅速冲上热搜头条,与此同时,国外媒体和国际社会也对此反响强烈。


《自然》杂志更新其14日发表的文章称:“‘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是迄今为止对中国深空探测能力的最大考验。”报道援引意大利博洛尼亚摄电天文学研究所的行星科学家罗伯托·奥罗塞的观点——这项任务“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因为他们一次就完成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花了几十年才完成的任务。”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评价说:“今天,中国的航天计划取得了重大飞跃,成功地将‘祝融号’降落在火星上,这标志着中国首次登陆另一个星球。”《国家地理》表示,在火星表面成功着陆是一项非凡的挑战。在此之前,只有NASA在火星表面安全着陆并操作航天器。通过在火星上的着陆和漫游,中国跃居在许多“航天同行”之前。


《纽约时报》报道称,这一成功确立了中国成为太空新时代主要竞争者的地位,“美国现在在火星上有了伙伴”。


独立分析师南拉塔·戈斯瓦米告诉《纽约时报》:“中国(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向世界表明,还有一个国家拥有先进的星际空间能力。”


“鉴于这项任务的艰辛性,成功着陆的确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英国广播公司(BBC)也表示,“中国最近在太空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


北京时间15日上午9点,NASA官方推特转发其科学任务局副局长托马斯·祖布钦的推文:“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祝贺中国国家航天局‘天问一号’团队!我与全球科学界一道,期待这一任务为人类理解这颗红色星球作出重要贡献。”


火星留足迹,全球共此时。期待“祝融号”的下一步动作!



小编简评

小编了解到,除上述外,欧空局、俄罗斯航天网等多个航天机构以及多家境外媒体也纷纷表示祝贺,并期待后续“祝融号”火星车的平台巡视探测结果。小编给大家科普一下《自然》杂志,其是一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科研成果新颖。


04

 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

第一颗卫星下线

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的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13日迎来第一颗卫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小卫星批量生产阶段。


该卫星由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供配电分系统、姿轨控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工程测控分系统和有效载荷分系统7大系统组成。该卫星通过零部件出库、部装、总装、整星电测、热控实施、精测、太阳翼安装与测试、质测、振动、热真空、检漏、整星入库等工序,在卫星智能生产线上完成总装集成测试,顺利实现成品下线,有效验证了卫星智能生产线的可行性。


据悉,该卫星智能生产线于2019年启动建设,目前已具备正式投产运行条件。它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等特征,通过采用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可实现生产过程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


小编简评

数字孪生(DigitalTwin)最早由美国国防部提出,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的健康维护与保障。首先在数字空间建立真实飞机的模型,并通过传感器实现与飞机真实状态完全同步,这样每次飞行后,根据结构现有情况和过往载荷,及时分析评估是否需要维修,能否承受下次的任务载荷等。


数字孪生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实体装备的全生命周期过程。


05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整装待

发船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

5月16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与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组合体已转运至发射区。目前,发射场设施设备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发射前的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



按照我国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接续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实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任务目标。



另据此前消息,航天员乘组已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第三批18名预备航天员已于2020年10月1日加入航天员队伍,包括7名航天驾驶员、7名航天飞行工程师和4名载荷专家,他们将参加空间站运营阶段各次飞行任务。



小编简评

天舟二号是中国第二个货运飞船。据小编了解到,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是在疫情期间完成了真空热试验。


天舟一号,代号“TZ”,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货运飞船,是向天宫二号进行货物运输的地面后勤保障系统,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计划中“第二步”的收官之作。天舟一号于2017年4月20日发射,进入预定轨道;于2017年4月22日与天宫二号完成首次对接;于2017年9月22日完成任务,进入大气层烧毁。天舟一号宣告了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对于实现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06

戴上老式3D眼镜,来看看

Ingenuity的3D飞行视频吧

据外媒报道,如果你有一副红青立体眼镜,那么你现在可以观看NASA的Ingenuity直升机以3D方式执行的一次飞行。这些内容是用探测器上的Mastcam-Z捕捉到的,据悉,Mastcam-Z拥有两个可变焦的摄像头。


拍摄过程包括拍摄一系列飞行序列的图像,然后再将这些图像组合成视频的帧。NASA指出,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成像科学家JustinMaki通过跟一个团队的合作将这些图像拼接并重新投影以便以浮雕的形式观看。



小编简评

直升机在火星上飞行开启了火星探索的新时代,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每一次飞行都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行星科学部主任博比·布劳恩认为,如果人类能够在大气稀薄的火星上依托空中飞行方式进行科学考察,当然可以在太阳系的许多其他星球上,如土卫六或金星上进行考察,动力飞行在太空探索的未来是真实而强大的。


07

NASA计划明年送四名私人宇航员

去国际空间站旅游8天

数十年来,国际空间站(ISS)已经迎接过来自美国、俄罗斯和其它国家的许多宇航员。这些经过严格培训和挑选出来的科学家们,更多地还是担负着公家的任务使命。不过近年来,美国宇航局(NASA)正逐步开始向私人游客开放访问,并且已经做好了将于明年向国际空间站首次发送私人宇航员的准备。


由NASA 的一份公告可知:美国宇航局和Axiom 航天公司宣布,他们将在2022 年(不早于1 月份)执行Axiom Mission 1任务,以将四位私人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进入太空之前,NASA将需要走完一整套复杂的协调手续。四名太空游客将搭乘SpaceX 的猎鹰9号火箭和龙式载人飞船,而后在国际空间站待上8天时间。


返回时,NASA会让他们顺道带着科学样本返回地面。这些样品必须在储存和返回地球期间保持低温,以帮助NASA科学家们开展相关研究。


至于这四名太空游客为本次商业载人活动支付了多高的票价,NASA、SpaceX和其它任何合作伙伴均未透露。



小编简评

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SpaceStation),是目前在轨运行最大的空间平台,由16个国家共同建造、运行和使用,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时最长且涉及国家最多的空间国际合作项目。自1998年正式建站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于2010年完成建造任务转入全面使用阶段。目前,国际空间站主要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俄罗斯联邦航天局、欧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加拿大空间局共同运营。2020年8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发布声明称,国际空间站发生轻微漏气,泄漏点可能在美国舱段,但至今并未完成修复。


08

ESA想要找到让共享宇航服的内衬

更加清洁卫生的方法

NewAtlas报道称,欧洲航天局(ESA)正在研究使太空中的宇航服内衬,在公用后也无需费力清洁的新方法。据悉,奥地利太空论坛(OeWF)将与维也纳纺织实验室合作开展BACTeRMA项目,以测试适用于长期太空任务、有助于改善宇航服抗菌性能的纺织品新技术。通常情况下,每次太空任务需要持续数月时间,因此工作人员必须携带足够数量的衣物,才能坚持到返回地球。



除了在国际空间站舱内穿着的“常服”,宇航员们偶尔也有出仓进行太空行走(检修维护)的需求。然而太空中不仅难以清洁个人衣物,大家还不得不与其他人共用宇航服。


ESA认为,问题源于液体冷却与通风服装(LCVG)的设计,因为它需要与被称作外部移动装置(EMU)的NASA太空服配合使用。尽管该装置最初是为航天飞机项目而开发的,但目前已成为国际空间站的标配。



小编简评

LCVG紧贴皮肤佩戴,结合了液体冷却管和气体通风,使佩戴者在硬真空中持续的体力消耗时保持凉爽和舒适。但LCVG被不同的太空漫步者和宇航服本身重复使用。

09

因火箭整流罩问题詹姆斯·韦伯

太空望远镜的发射可能被推迟


一份新的报告表明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发射将被推迟。这一延迟与望远镜本身无关,它显然是100%准备好了。然而,在将望远镜推入轨道的阿丽亚娜5号运载火箭中却发现了一个异常情况,该望远镜的发射目前定在2021年10月31日。


新的报告表明,发射日期可能至少会推迟几周。虽然阿丽亚娜5号火箭被认为是可靠的,但它在之前的两次发射中出现了问题,当整流罩与火箭分离时发生了意外的加速。整流罩是用来在发射过程中和在地球大气层中保护载荷的。




小编简评

阿丽亚娜5型火箭(Ariane5)是欧洲研制的一次性运载火箭阿丽亚娜系列火箭中的最新型号,主要作用是将人造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或近地轨道。阿丽亚娜5型火箭由欧洲航天局及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出资建造,空中客车集团为主要承包商与建造者,于1996年6月4日首次发射。


10

 SpaceX使用八手火箭发射

52颗星链卫星和两颗客户卫星

5月16日消息,当地时间周六晚上,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利用回收的猎鹰9号火箭将第28批星链卫星(52颗)以及两颗其他公司卫星一起送入轨道,然后在海上进行了一次令人惊叹的回收着陆。据悉,猎鹰9号火箭于美国东部时间15日晚上18点56分(北京时间16日6点56分)从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第39A发射台升空。这是SpaceX今年进行的第15次发射,也是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第八次执行发射任务。


发射大约9分钟后,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返回地球,并降落在SpaceX的无人回收船上,成功完成了第8次回收。SpaceX始终在利用可重复使用助推器进行发射。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在2021年执行的所有任务都使用了回收助推器,其中12次任务搭载了星链卫星。



小编简评

除了52颗星链卫星,这次任务还有美国Tyvak公司的一颗纳米卫星和CapellaSpace公司的一颗雷达卫星。这两颗卫星都先于SpaceX自己的卫星部署。


SpaceX入轨卫星总数接近1600颗,超出了该公司最初发射1440颗卫星的限额。不过,该公司已正式获准再发射数千颗卫星,并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全面推出星链卫星互联网商业服务。


此次发射中使用的助推器名为B1058,是SpaceX最常使用的助推器之一。随着该公司继续将回收项目推向极限,这枚助推器现在已经进行了8次发射和着陆。

本期动态来源:

新华社、国家航天局、人民网、新浪科技、网易科技、百度、cnBeta





推荐阅读

编 辑丨段 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